衛星遙感技術是指利用衛星上搭載的可見光、紅外和微波等傳感器,收集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的電磁輻射數據,探測和識別地球資源和環境信息的空間觀測技術。經過30多年的迅速發展,衛星遙感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已經廣泛應用于陸地自然資源調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氣象災害預測和國家重大工程等諸多領域。同時,衛星遙感技術將推動中國在“一帶一路”、“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領域深度建設應用,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據粗略統計,截止到2020年6月正在實施或已經披露的衛星發射計劃有十幾個,目前中國已經發射了二百余顆地球遙感衛星,主要分為三大系統: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陸地遙感衛星始于1999年,技術發展迅速,時空分辨率和圖像質量提升明顯。目前已經具備全色、多光譜、紅外、合成孔徑雷達、視頻和夜光等多種手段的觀測能力,構建了包括資源、高分、環境實踐和小衛星在內的4個對地遙感觀測衛星系列。同時,氣象遙感衛星目前是世界上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軌道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以風云衛星為主體的較為成熟的大氣遙感觀測體系,能夠基本滿足大氣科學研究、天氣分析和數字天氣預報應用需求。相比而言,海洋遙感衛星起步最晚,首顆海洋遙感衛星HY-1A發射于2002年。經過近20年的發展,海洋衛星的時間和空間分辦率已得到較大提升,初步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和海洋監視監測3大衛星系列,能夠實現海洋水色和關鍵海洋參數的大面積同步觀測,并逐步從試驗型到業務型應用轉化。
DOM
DEM
陸地遙感衛星:主要探測地球表面的各種資源、環境、災害和人類活動信息及變化情況,為自然資源調查、生態環境保護、農作物估產、災害監測和城市規劃等提供數據服務。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已經將陸地遙感衛星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1999年,中國成功發射的首顆陸地衛星資源一號,填補了自主遙感衛星數據的空白。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發射近100顆民用陸地觀測衛星,傳感器的時間、空間和光譜分辨率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了從一顆星到多顆星、從一個衛星系列到多個衛星系列、從科研試驗到業務運行的陸地衛星格局。
氣象遙感衛星:是地球觀測衛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測大氣層要素變化,獲取全球、全天候、三維、定量、多光譜的大氣、地表和海表特性參數,服務于中國氣象、水文、農業、自然災害、海洋等諸多領域。1988年,中國成功發射風云一號(代號FY-1)A星,揭開了中國氣象衛星遙感的新篇章。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先后成功發射了風云一號(FY-1)、風云二號(FY-2)、風云三號(FY-3)和風云四號(FY-4)系列的17顆氣象衛星,包括8顆極軌氣象衛星和9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實現了從試驗應用型到業務型的成功轉變。
海洋遙感衛星:主要觀測海面風場、浪高、海流、海面高度、海面溫度、鹽度及海洋水色等環境參數,為中國海洋權益維護、海域管理使用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技術服務。目前在軌運行的海洋遙感衛星共7顆,包括2顆海洋水色環境衛星HY-1B和C、2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HY-2A和B、海洋監視監測試驗衛星GF-3、中法海洋衛星CFOSAT和小衛星BNU-1。